近日,爱体育手机官方网站_爱体育(中国)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“砂语传薪队”为期四天的宜兴紫砂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圆满收官。六名怀揣热忱的大学生走进“陶都”宜兴丁蜀镇,以青春视角深入紫砂文化现场,通过系统记录、实践体验与内容创作,推动这门江南非遗技艺走出传统工坊,走进更广阔的青年视野。
研学期间,队员们走访了当地紫砂工坊、非遗展厅与传承人工作室,沉浸式感受紫砂制作的全过程。清晨龙窑旁,他们用镜头捕捉匠人揉泥时专注的神情;午后茶室中,他们手持竹刀,在湿润的紫泥上尝试勾勒纹样。四天时间里,团队累计拍摄照片300余张、视频素材20余条——从龙窑全景到泥料特写,从非遗传承人演示“打泥片”“围身筒”等核心技艺,到队员们初次制壶的生动场景,每一帧都传递出紫砂文化的温度与厚度。
为深入把握紫砂文化的发展现状,团队还在丁蜀镇街巷及高校周边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00余份,并对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访谈,围绕技艺传承困境与市场创新挑战等内容形成近万字访谈记录,为后续研究与传播奠定扎实基础。
目前,队员们正利用暑期集中整理素材,计划通过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以vlog、技艺科普短视频等形式,持续推出“砂语日记”系列内容。视频不仅呈现“光素器”“花货”等经典器型的制作细节,也记录下团队成员从“捏泥不成形”到“勉强做出壶盖”的真实成长过程,生动传递紫砂工艺“一泥一火、千锤百炼”背后的匠心与艰辛。
除视听传播外,团队还结合调研与访谈撰写实践报告,系统指出当前紫砂文化传承面临的三重挑战:传承人老龄化、仿冒品低价冲击、年轻人认知滞后。对此,他们从青年视角提出创新建议:开发契合年轻审美的紫砂新品,如几何迷你壶、咖啡冲泡器型;在短视频平台发起“紫砂挑战赛”,以互动方式普及工艺术语;推动高校与非遗工坊共建实践基地,实现技艺传承与学科实践的双向赋能。
从最初认为“紫泥就是不一般的泥巴”,到离镇时能清晰辨析“朱泥”“紫泥”“段泥”的特性差异,这次研学于队员们而言,不仅是一次文化观察,更是一场亲手触碰、亲身思考的深度体验。当千次捶打的泥料在指尖留下细腻触感,当听到“一把壶需历经三次窑火方能成型”的匠人执着,文化自觉与传承使命已悄然扎根。
接下来,“砂语传薪队”将以此次宜兴紫砂研学为起点,持续开展“非遗探寻系列”实践活动,引导青年深入文化现场,从非遗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主动传承的“生力军”。(特约通讯员:程韬 摄影:曾傅婕 审核:赵传磊 付光玺)